|
什么是“活性污泥"?“活性污泥”这个词在污水处理行业中常被反复提及,常被提及的还有“活性污泥法”。那到底什么是活性污泥呢?哪种污泥才是具备“活性”的呢? 一、活性污泥 最早的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(Clark)和盖奇(Gage)发现的。他们发现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,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。继而阿尔敦(Arden)和洛开脱(Lockgtt)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。 他们的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,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,第二天重新开始,他们偶然发现,如果瓶子清洗不完善,瓶壁附着污泥时,处理效果反而好。由此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,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。 随后,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,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,只倒掉上层净化后的清水,留下瓶底的污泥,供第二天使用,发现这样能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。 通过向污水中不断地注入空气,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,经过一段时间后,污水即生成一种絮凝体。这种絮凝体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的,其易于沉淀分离,能使污水得到净化和澄清,这就是“活性污泥”。 二、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生长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净化处理媒介,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,其中的污染物被微生物捕集吞噬,最终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方法。 1916年,应用这个试验的工艺建成了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。它的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。 活性污泥法要使曝气池保持更高的反应速率,让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处于良好的状态,同时要使曝气池内保持足够高的活性污泥即微生物浓度。所以,沉淀分离出来的活性污泥又被送回至曝气池前端,使之与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混合,不断的反复循环累计,提高池内的污泥浓度,使污水反复充分接触,重复吸附、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。 在正常的连续生产(连续进水)条件下,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不断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,由于合成作用的结果,活性污泥大量增殖,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量愈积愈多,当超过一定的浓度时,应适当排放一部分,这部分被排出的活性污泥称作剩余污泥。 三、活性污泥性状 活性污泥通常为黄褐色絮绒状颗粒,其直径一般为0.02—2mm;含水率99.2%—99.8%,密度1.002—1.006g/cm3,比表面积20—100cm2/mL。 活性污泥由有机物及无机物两部分组成,组成比例因污泥性质不同而异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,其有机成分占75%~85%,无机成分占15%~25%。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成分主要由各种微生物体组成,这些微生物群体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,其中以各种细菌及原生动物为主,也存在着真菌、放线菌、酵母菌以及轮虫等后生动物。 在活性污泥中,细菌含量一般在107~108个/mL之间,原生动物为103个/mL左右,而原生动物中则以纤毛虫为主,因此可以用其作为指示生物,通过镜检法判断活性污泥的活性。通常当活性污泥中有固着型纤毛虫,如钟虫、等枝虫、盖纤虫、独缩虫、聚缩虫等出现,且数量较多时,说明活性污泥经培养驯化后较为成熟而且活性较好。反之,如果在正常运行的曝气池中发现活性污泥中固着型纤毛虫减少,而游泳纤毛虫突然增多,说明活性污泥活性差,处理效果将变差。 四、其它活性污泥 以上所述的污泥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好氧型活性污泥,而实际上污水处理工艺上还存在着很多其它类型的活性污泥,比如“厌氧污泥”、“消化污泥”等等。严格来说,这些也可归为活性污泥。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活性污泥,单指的就是好氧活性污泥。 |